去年,剧版《雪国列车》在放出预告之初,属实令笔者期待,同时也赚足了剧迷眼球。
时值奉俊昊戛纳得奖,奥斯卡封神,这一系列创举赋予了《雪国列车》一种“神性”,令电视改编的话题性被推上了高峰。若以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个操作本身便具有蹭热点的嫌疑。
而事实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至少以《雪国列车》第一集的表现来看,本次改编是很失败的。
自然,我们尚能将希望寄托于后续剧情,但以笔者的看法,这种可能性实在渺茫。
先来说说本剧与电影之间的异同。
电视剧效仿电影,以导弹升空作为开场,辅以旁白,交代了故事背景:人类因生存需要,干预地球气候,最后反噬恶果,多姿多彩的地球成了冰封的雪球,人类为了繁衍、生存,开始自相残杀,登上雪国的列车。这里,电视剧颇具创意,以动画的方式呈现这一组画面,之后又用一场暴动的镜头,从动画过渡到真人画面,故事便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这段开头,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故事背景,其镜头衔接也极为流畅,从白雪皑皑、寂静辽阔的室外切换到人潮汹涌、暴力动荡的室内,整体观感很“高级”,很宏大,颇具电影感。不过,其调度策略几乎临摹电影,新瓶装旧酒是对其最恰当的描述。
接下来,本剧的剧情走向、视觉表现,以及镜头调度,延续了开头的表现——在电影原有基础上,对各个人物做调整,赋予他们一些新的意义,构建一些新的关系。毕竟,虽说是翻拍,总要加入点新东西。
于是,如我们所见,本剧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主角由美国队长这位白脸英雄,换成了扎着脏脏辫的黑脸憨憨。
前者愁眉苦脸、清冷孤傲,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苦逼劲;外加他胡子拉碴、体格魁梧,和难民一起抄家伙搞事情时,造反枭雄的气质超绝众人,很自然地占据了C位。
后者浓眉大眼、知性暖萌,全然没有作为造反领袖应有的凶狠劲,但是,作为领袖,观众在观看时,自然会在他身上代入凶横、孤独的属性,于是,我们就看到:主角一头藏藏辫晃晃悠悠,说起话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仿佛西海岸的匪帮说唱歌手,完全没有革命英雄该有的严肃气质。
在电影中,正因为主角一以贯之,与顶层势不两立、杀伐果断的态度,与其结局的妥协、无奈造成鲜明的反差,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化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观众们的情绪被调动,能更容易地“体悟”到,作为英雄的孤独,以及革命失败,理想破灭后的虚无。
在电视剧中,主角是一名警探,故事也极力描绘他作为警探的一面,在第一集中,故事主题凝结在凶杀案,而非造反,主角本人也不如电影中的“尖锐”,嘴上说着革命,行动极其暧昧,其立场模糊摇摆,与其说他是个在革命早期,策划造反的领袖,不如说是个在革命末期,看到招安希望,讨价还价的美国宋江。
这时候,本剧不合时宜地安排了一场暴动,在我看来,这场暴动的动机、意义、目的都非常模糊,整体上呈现出僵硬的姿态,是败笔。
于是,笔者充沛的想象力开始发挥,联想到在编剧室里,众编剧各抒己见,头脑风暴的场景。
“我觉得,我们需要兴奋点,第一集应该引起观众的兴奋点,那我们就安排一场暴动。电影不也是这么玩的。”
“暴动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第一集的篇幅能撑起一场暴动吗?”
“哦,我亲爱的小老弟,暴动不需要逻辑。我们只需要给到一个刺激的场景,增加一个提升收视率的点。”
“好吧,你可真是个机灵鬼。那我们就这么写吧。”
剧版的整体观感非常糟糕,没错,我想用糟糕来形容它。因为,笔者隐约嗅到了一丝坑爹的气息,这种气息多在一些国产伦理剧和美国青春家庭美剧中。剧版像一个借着“雪国列车”这个壳子,还魂的伦理剧,到处呈现着低趣味、低信息密度、高耗神的伦理关系,显得极为拧巴。
最后,由大美女詹妮弗·康纳利扮演的大boss出场令人惊艳,收尾让人惊讶,惊讶之后,作为boss的神秘感全无,反倒让我好奇,后续该如何圆?毕竟,对电视剧而言,其路漫漫其修远兮。
希望本剧后续能像《守望者》一样,低开高走。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