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从Dunkirk到512-请原谅我的情不自禁

    阅读数:3378 Wo_oD 认证评论员 2017-09-03 收藏
    对观众来说,在敦刻尔克发生的一切也许是一部战争片。但是对身处其中的士兵而言,这绝对是一部灾难片。

    纯文,无图。不喜随好。


    关键字一:灾难

    笔者是四川人,对512有种非常特殊的情感。发生灾难的那天我人在北京,电话联系上家人了以后悬着的心稍稍放下的同时,就开始在为震央的受灾同胞开始担心和祈祷。在跟一起长大的好友联系的过程中得知,他和几个朋友有驱车前往灾区做志愿者的准备时,我记得很清楚自己哽咽着告诉他救人的时候千万小心,走之前跟我丢一个银行卡号,我回不去四川但是绝对会不留余力得尽我所能。后来虽然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各种原因,好友的打算最终并没有成行。但是看完敦刻尔克,让我重温了当时哽咽着想要回去帮助那些身在灾区的同胞的冲动。

     

    512地震对整个人类而言,是一场地质灾难。而对身处敦刻尔克的同盟国士兵而言,是一场由于德军摧毁了马奇诺防线建立起来的盲目信心以后就形成必然溃败的战略灾难。

     

    既然已经是形成必然,那就没有丝毫向观众阐述战争的对立面德军的任何必要。就像512发生以后,用再多笔墨去描述512那一天发生的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当事者和救援者们关注的重心,应该是整个救援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多从废墟里救一个人,都是比讨论512本身更有意义的事。所以在整场电影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轴心国的士兵,没有史学考据家反复鞭挞的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命令到底是不是元首亲自下达的悬疑布景。唯一出现的,是几架德军战机和轰炸机,它们也仅仅是作为参与救援的英国空军和海军的背景而存在。

     

    已经定好灾难的基调以后,再来看身处敦刻尔克的士兵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就如同地震的受灾群众,是没有任何反抗地震本身的能力的,他们有的,只有尽量保证自身存活的同时,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比他们更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那些已经从废墟中站立起来的人首先应该保证自己能活下去,才有资格去帮助那些还埋在废墟里的人。反抗灾难?从何谈起?

     

    就像敦刻尔克里等待被救援的士兵一样,面对呼啸而来的敌机,面对从天而降的炸弹,不同的士兵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还站在沙滩上的士兵,基本上是刚从战场里退下来的,他们有的还保存着战斗的本能,所以有的士兵会拉开步枪,朝天上的飞机射击。虽然这样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他们的本能驱使着他们做出反击的回应。而越靠近登录点的士兵,反应越迟缓。有的还会找地方本能的进行躲避,比如知道站立的木桥是对方轰炸的重点目标,那么有的士兵就会下意识从木桥上跳进水里去进行躲避。但是仔细观察那些最靠近登船点的士兵,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原地不动,蹲下完事。因为他们也是从刚开始开枪回击,到后面跳桥躲避,到最后干脆什么都不做,生死由天的原地等待审判。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知道,你开枪,没用。你躲避,该炸到你还是会是你。你留在原地,反而会让你登船的速度变快,因为那些跳桥以后存活下来人想要再上桥排队,前面已经没有位置了,只有乖乖回过头去重新排队。都是等死,我什么都不做反而能让我等死的时间缩短,等于增加了我活下去的几率。那,最好的策略就是什么都不做,等着被救援吧。

     

    回过头去看512里那些被淹没在废墟里的人,和这些士兵的遭遇,何等的相似。一开始有的人会尝试着站起来,只要能掀开压在身上的废墟,那就可以活下去。是的,每个人都会试着站起来,这是人类最基础的求生本能。就像那些对着敌机开枪的士兵一样,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但是本能会驱使你去试试看。有很多幸运的人,在这个阶段就活下来了,他们可以掀开盖在身上不重的废墟。但是同样有更多的人,是无法凭借自己的力气站起来的。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做的,就是大声的呼喊,告诉那些救援队员自己的位置,以便他们准确地找到掩埋的具体位置。这就像那些试图通过跳桥来提高自己存活率的士兵一样,在试过开枪无效以后,只能接受必须承受炸弹洗礼的结果,但是还是希望通过一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存活率。到最后,那些被掩埋在地底深处的受难者,我相信他们也一定尝试过站起来,尝试过大声呼喊,但是当他们发现这些都没用以后,他们就不会再去尝试站立,也不会再去尝试呼喊,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体力,尽可能地让自己活得更久一点,同时,等待救援。

     

    这两者的过程,何其一致?所以我才说,身处敦刻尔克的那些士兵们,他们经历的,是一场无法抵挡的灾难。所以没有任何讨论敌对方的必要和可能,因为那一刻,灾难已经发生。

     

    关键字二:那些逆行的亲人们

    当我看到 面对前来接收船只的英国海军,Mr Dawson却自己把船开走的时候我还不是很诧异,但是当镜头回过去打到那群站在岸边的海军士兵的时候,他们脸上露出的情愫让我当时是很诧异。他们不是应该表现出愤怒一类的情感吗?为什么看起来他们那么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说一句指责Mr Dawson的话?只是面无表情的看着渐渐远去的船只?

     

    看到后面的我才渐渐明白,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趟很有可能有去无回的单行道。那些准备接收船只前往敦刻尔克的英国海军知道,决定毅然身赴险境的Mr Dawson和他儿子知道,一行成永恒的小乔治自己也知道。

     

    请原谅我又情不自禁的联想起在天津8.12里炒热出现的“最帅逆行的消防员”们。(虽然原型来源于韩国2011714的出租车爆炸事件)明知道前面是无尽的危险,还一往无前的除了对本职工作热爱的驱使,更多自发“逆行着”前往敦克尔去的船只是源自血缘的牵引,那里除了德军的潜艇和战机,还有可能在等待着自己去接他们回家的亲人们。还有不少类似Mr Dawson这种,明知道去了也接不回来自己的孩子,但是还是总得要去试试吧去试试吧的亲人们。

     

    最后选的截图,就非常的形象了,加上一个和分秒必争的宣传语,我不把敦刻尔克和512救援联系起来都好难。

     094118.41678013_1000X1000.jpg

    还有好多好多想说,等二刷三刷了以后再看有没有写出来的想法吧。

     

    我最喜欢的科幻片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和我最喜欢的剧情片导演李安,都在战争的范畴里,挑出了属于战争以外的元素。


    我为什么要关联海边的曼彻斯特?因为LEE的境地,和敦刻尔克里的每个士兵一样,深埋地底暗无天日,等着着被亲人救援的惨淡。所以如果你看完敦刻尔克以后对那些受灾者产生同情心,我建议可以去电影院看上个月底才在国内上映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支持一下票房的同时,洗礼了一下自己的同情心上限吧。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