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概述:Lee的哥哥死后,作为叔叔的他必须回家照顾他的侄子。但他并不知道这是一场关于“监护人”的斗争。整部电影贯穿了导致Lee离开曼彻斯特以及他想逃避的那些回忆。
不晓得为啥,开头让我想起《瑞士军刀男》。
这部致郁的片子能感触的地方很多,每个人的点也不同。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痛苦(所有事)其实是没人能真正感同身受的,因此也根本无法给到安慰,只能自己消化。以及铺满整篇的“家庭问题”。
医生在说Lee哥哥(Joe)所患病症的时候,妻子听到病的名字就“Oh my god”,但其实她并不了解这种病,Joe问她“那你在oh my god什么?”。
Joe去世的时候,医生比Lee的眉头还要皱得紧,哭得最凶的是他哥的朋友。然而他们真的比Lee痛苦吗?相反Lee却冷静少言,一滴泪都没流。Patrick女朋友满脸关切地跟Lee说不要在Patrick面前说葬礼事宜的时候我也是黑人问号一脸。
我们总是想要扮演那个最“善良”的人。
Joe的儿子Patrick在得知父亲去世消息的时候,也是毫无反应,去停尸房看父亲遗体总共就用了5秒(这个地方也是戳心)。然后照常玩他的乐队、跟他的两。个。女朋友嗨、若无其事。他的冰球教练对他说“我的父亲也很早去世了,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时,Patrick也是没啥表情地看看他。我丝毫没有看出一点难过的迹象,连伪装的迹象都看不见。当时还在疑惑,真的可以做到如此平静?
直到他从冰箱里拿食物的时候突然情绪失控(因为想起他父亲还被冻在停尸房),那个时候我恍然,每个人面对痛苦的方式都不同,怎么可能体会彼此的感受?从小爸妈离异老妈又这么极品,舅舅一家又遇到这种事,他自己做啥事也都有点局外人的感觉,也难怪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会不知所措故作镇定。
其实每个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局外人。无论语言多么关切,无论情绪多么到位,无论你是不是真的替对方难过,你感受到的也最多不过是对方感受的一部分而已。
我很喜欢有句话,“我有很多朋友,每一个朋友都是一部分的我”,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跟我契合,但我需要另一个我听我诉说。这让我想起聂隐娘,她渴望找到同类,但是她同时又不需要同类,因为她明白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同类。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每一个合群的人既然都孤独得那么明显,不如就做一个看起来就孤独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找同类?
看Lee开头那种浸入骨髓的冷静我就觉得肯定背后有故事,果不其然电影后半部分讲出了这一切。
Lee在警察局叙述自己的过失导致火灾的那一段,警察云淡风轻地告诉他可以回家了,Lee惊讶的问“我就可以走了?”,但是警察怎么能体会他“极度自责想要受到责罚”的心情,又有谁会真的在意?反而后来还有人因此不想跟Lee来往。这段相当戳心,也是让我觉得卡西阿弗莱克提名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是实至名归的。
Lee和前妻偶遇的那一段,虽然两个人都知道对方的痛苦,但是他们彼此其实并不能真切的感同身受,只能沉浸在自己的那一份遗憾和悔恨中,一切依然无法挽回和弥补。你甚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个人那份真挚而深刻的爱,但是在这一刻你意识到,有时候爱才是让人无能为力的最大原因。正是因为过于深刻的爱,才滋生过于尖锐的伤害,没有自私的都不能叫爱。
以及Patrick去母亲新家庭的尴尬部分。
就是这种巨大的孤独无奈感充斥了整部电影,但是让你不禁感叹,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痛苦所充斥的生活,冷漠所充斥的生活,无奈充斥的生活,同时又有感动充斥的生活。
不过结尾还不错,最终大家还是从痛苦中存活下来,继续该过的生活。Lee不愿搬回这个有着太多回忆的家乡,而侄子Partrick则不愿抛弃他的生活与朋友跟Lee远走他乡。但两人在摩擦和妥协当中意识到,原来彼此之间都是如此珍贵的存在。可能也只有同时处于痛苦中的人,稍微能给彼此慰藉吧。
但我们又何尝不是随时都在承受痛苦呢。大家都是孤独痛苦的人,大家本来就都是同类啊。你的过去成就了你的现在,当你回顾痛苦的过往,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安排真的都是最好的安排,并且都是必然的命运。你终将坦然接受。
如果你喜欢我的观点
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挨渴死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