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讲,在看《国家破产之日》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的唯一期待也仅限于看我们家亚仁这次表演怎么样(谁会不喜欢刘亚仁啊!)和电影标题里这个我自己想都不敢想的话题——毕竟即便不是在思想相对保守的东方世界,揭开“国家破产”这个绝对沉重且羞耻的疮疤怎么说都能算上冒天下之大不韪。
还好,我们能有机会看到敢想敢做的韩国电影人为我们复现了当年“祸到临头”的这一切。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讲的什么吧。《国家破产之日》将镜头对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讲述国家破产前的一周时间内,想要阻止危机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在上流社会中,金慧秀在片中饰演最早预见破产并开始寻找对策的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面对复杂的体系和权利关系,她面前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一边要使出浑身解数想出最科学的办法帮助国家脱困,另一边又要同赵宇镇饰演的“窃国大盗”财务次长相在职场上相周旋,小心翼翼同视图趁此机会继续大吸穷人血的上流财阀对抗。
在社会中产阶级中,刘亚仁则饰演在危机中逐利的金融才子尹正学则如同《大空头》里的高司令一般,早早在生活细节中察觉出国家破产在即却只被称为“阴谋论者”。同一老一少两个象征不同年代不同世界观的投机者一同,在金融海啸袭来时借势鱼跃龙门。
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实业阶级中,由许俊豪饰演的岬秀代表着千千万万勤勤恳恳用双手创造幸福的爱国者,平凡简单的生活是怎样被玩弄权术的上流社会冲击得遍体鳞伤,家破人亡。
在国家破产的时刻,同样国外势力也在虎视眈眈。文森卡索饰演的IMF总裁如同见到新鲜尸体的豺狼,以帮助韩国恢复经济的民义伙同“窃国者们”一同榨取这个破产国家最后的价值。
在国家经济崩溃的海啸袭来时,韩国社会中从上到下不同阶级的人在其中浮沉挣扎构成了《国家破产之日》这一冷酷无情的现世风情画。韩国摄制团队以闻名世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让每一个本应该俗不可耐的角色不只是一个价值表达符号或是冷眼旁观者。导演耐心的用一个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人物细节让我们爱上这些角色的一切:明明是坚强独立,“先知似”的新时代女性,韩诗贤在面对窃国者们的阴谋实现却只能玉碎似的用自己拼搏半生换来的前途换回政治家们的觉醒——结果换来的也只有玉碎;眼睁睁看着傻白甜老百姓被政治家夺走了一切财富,明明是贪婪的尹正学却把身边嘲笑国家沦陷的金主揍翻在地,“没有人应该从挣这份钱中得到快乐”……诸如此类,种种这般,不管是谁喜欢这部电影首要感受一定是这样的。
人们总说现代韩国商业电影完全就是上世纪香港电影的重生,相较于已经说得不能再烂的“香港电影死了”,我们港片迷总是会腆着脸点着头说的好像跟真的一样。《国家破产之日》显然很能令人感受到正在全力打破这种格局。受到也许是地理上的困惑,香港的金融电影总是《夺命金》那种更关注于人们随波逐流的无奈;而《国家破产之日》则偏向于前面提到的《大空头》,在微观上仍然不抛弃小人物的基础上,宏观上用警世恒言似的事实,把经济学家都讲不明白的经济原理揉碎成大白话变成反思与内省。
说回电影的主题,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国家破产之日》冥冥中同当时同时播出的《脱欧:无理之战》“撞梗”了。两部电影坐实了用悲天悯人的左翼普世价值观,将一切政治的抉择归结为混沌与欺骗。与《国家破产之日》还包藏着一丝保护决策人的善良相比,《脱欧:无理之战》则让距离我们不超过三年的现实刻画成一场诈骗的狂欢——仅仅用了几十天,卷福饰演的又一个聪明怪胎(《神探夏洛克》,《模仿游戏》,《霍金传》……朋友啊真的看腻了)用科技扭转了那些明明没啥诉求的大众的政治诉求。傻白甜的好人总是被无所不用其极的狡猾坏人所玩弄于鼓掌,只有那些冷酷无情的“窃国者”才会“侯”。
当然,虽然确实有被故事中的主角们所感动,我还是记得时刻警惕不要去判断这部电影或这类电影所表达的政治观点是非对错。毕竟history has its eyes,即使是纪录片恐怕也免不了代入创作者自己的审视角度和生活理解来进行“无法公正”的表达。也许在另一个人眼里,《国家破产之日》中拼命组织IMF的团队差点害死了一个国家,家破人亡的实业家则是贪婪愚蠢的白痴。电影不过是电影。享受一段大格局下芸芸众生的浪漫故事,去警惕内省其中的一切是否在现实世界里仍然埋藏着萌芽的种子,难道不是这样一部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最好的了吗?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