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当幸福来敲门》,实在是觉得这个译名不太恰当,电影名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重在人的“追求”,而非从天而降的幸福。毕竟,幸福可不会随便来敲门,是左冲右突、杀出重围,拼命地拨开人群跑到最前端让自己远离不幸的纠缠,终于到达了那所名为“幸福”的房子,一脚踹开门,才发现里面空无一物。1981年的美国,正遭受着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躲过不幸已是万幸,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就感谢上帝了。
萨卢斯提乌斯说过:“真正的幸运在等待着有资格享受的人。” 让幸福来敲门是需要代价的,一个人能为此付出多少,将自己逼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幸福到来的快慢。在好的时候,就这样岁月静好也不错,但某些时代就是让人连平淡的资格都没有,要么拼命往上爬,要么死。每个时期的人水平都差不多,不会说哪一年的人尤其聪明,或者尤其笨,但时代不同,境遇天差地别。克里斯的生活本来不错,一家人安安稳稳,凭他的聪明才智,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然而天不遂人愿,大萧条把他打入地狱,体面教养被置之脑后,家庭破碎,要付出几十倍的艰辛和无数次的绝望崩溃,才能换回他原本拥有的生活。再过几年他有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并不重要,他被公司录取的那一刻,已经追到了幸福。
励志片总是一剂强心针,主角经历了事业生活全方位的触底,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弹了,这样的故事总是有市场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人需要来自正面教材的激励,这个时候再去说这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就煞风景了,我们看的是跌入谷底又一步步爬上去的V形轨迹,是“pursuit”。尽管更多人是20个实习生里被淘汰的19个,而且未必不如主角聪明、努力,但生活得有个希望,坚信自己就是那1/20,只有这样才能强撑着不倒下。
这不但是部励志片,还是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励志片,真是让人没话讲。电影改编自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2007年出版的同名自传,电影里父子两人在收容所和地铁卫生间过夜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现在不是经济萧条时期,贫富分化也没那么悬殊,大部分人也没到因为一点小钱要和朋友翻脸、和女士抢车位、和流氓打架、无家可归的地步,没理由懈怠。
好像是为了强调紧张感和疲惫感,克里斯经常在跑,有时候是他追别人,有时候是别人追他,每次都跑到气喘吁吁。不只是主角,经济危机席卷美国,普罗大众哪一个不是要跑着才能活下去。嬉皮士女郎偷走他的扫描仪和他不付出租车司机车钱的行为如出一辙,前面追人的现在被人追——竟然要这样苟延残喘地生活。
资本家才是这场追人游戏的最终胜出者,他们挂着自信的笑容闲庭信步,从来不需要下场。躲过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成为危机制造者,这样才能在别人到处推销扫描仪的时候带着儿子在包厢看橄榄球比赛。电影有这种暗讽的野心吗,不然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富豪在教堂等床位的人山人海前开着豪车飞驰而过的镜头,还是我太阴暗了。
对资本家们的狂欢再怎么不满也于事无补,改变不了现实,也与多数人的现实无关。重要的是,即使条件如此严苛,还是有人能撑过幸福的考验,让她来敲门。只要你不放弃生活,生活就不会放弃你。
对于正在熬的人,励志的故事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对于熬过了的人,或许是无奈、落寞,终究是没能功成名就,但若是能与主角相视一笑,也不算辜负了过去的自己。所谓的“成功人士”终究是少数,而所有能挺过那些逼仄压抑的日子的人,都值得最崇高的敬意。剩下那19/20应该过得不错,这家没成,还有很多家,谁能说他们不幸福呢。人的成败不在于是谁的1/20,而是最终有没有成为1/20;而时代的成败在于能让多少努力又聪明的人成为1/20,有闲情雅致在幸福的门前轻轻敲一下,而不是气喘吁吁地粗暴踹开。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