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儿童节,如今它已然成为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共享的节日,大多数人怀念的是童年那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时光,纯真、可爱是我们想要保留延续的特性。
但在41年前,一部号称史上最黑暗的儿童片问世了,在电影中,主人公的童年却充满着血腥和荒诞,童年记忆对于他来说,是需要不停挣扎和摆脱的噩梦,就连爱也都变得扭曲和刺耳。
这部电影就是《铁皮鼓》,又名《拒绝长大的男孩》。
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铁皮鼓》,它被誉为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并帮助格拉斯登顶文坛,斩获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原著牛逼,电影同样不逊色。作为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的巅峰之作,《铁皮鼓》被誉为“德国新浪潮”——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并将施隆多夫推上了新德国电影四杰的神坛。
前三次提名戛纳都无缘登顶的施隆多夫,凭借《铁皮鼓》,在第32届戛纳电影节上与拍出了《现代启示录》的科波拉共享了金棕榈大奖,并在次年的第52届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外语片。
可以这么说,《铁皮鼓》直接奠定了施隆多夫的影坛历史地位,让他从梅尔维尔的学徒助手一跃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大导。而《铁皮鼓》本身则成了一部战后艺术电影的标杆,和一个上世纪厚重史实的缩影。
影片改编了小说的前两部分,以小说中二战前夕到战争结束这一段故事为主,讲述了主人公奥斯卡小小年纪就目睹了成人世界的丑恶,因此自导悲剧拒绝长大的故事。
母亲和舅舅偷情,造成了亲舅是自己亲爸的事实,而舅舅偏又是个软弱无能的人,面对真爱也只能苟且。
更有趣的是,据悉在拍摄时,偷情双方是真正的全情投入,甚至NG后都难舍难分,这不仅对剧中的奥斯卡是噩梦,对戏外扮演奥斯卡的小卫可能也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再者,当时的纳粹就像瘟疫一样笼罩着整个德国,狂热和暴力让奥斯卡喘不过气,就连自己的同龄人也都像一个个小纳粹一般,一同摁着他们眼中不合群的奥斯卡,强迫他喝下毒汤。
而唯一能给童年奥斯卡带来微笑的商人马克思,却在纳粹的反犹暴行中惨死。对于奥斯卡来说,世上所有的玩具和童真也都在那时随着马克思而离去了。
乱伦、虚伪、暴力充斥着奥斯卡的童年,而他的亲人或老师不但没能给予他保护,反而是不断地刺激着他。孤立的奥斯卡只能用自己心爱的铁皮鼓和喉咙敲打嘶吼,拒绝和这个荒谬的世界同流合污。
施隆多夫舍弃了原著跳跃和庞杂的叙事手法,以小奥斯卡的视角为切入口,用朴实自然的镜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德国二战前后的宏大历史变迁图景。
(图片别倒)
插句题外话,小说中的第三部分,战后德国的社会景象,原定是在本片续集中呈现的,可小奥斯卡的饰演者大卫·本奈特直到28年后才和施隆多夫再次合作拍摄了《乌尔詹》,《铁皮鼓》的续集也就再也没了下文,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伟大。
本片将惊悚片、喜剧片、色情片、政治讽刺片等多种类型片元素融为一体,是新德国电影在艺术手法上的一次突破。如此繁多的类型元素在本片中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是集中凸显了大战前后德国边境小城——但泽地区人民荒诞的众生相。
剧中每一个荒诞的人物设定或多或少都隐射着当时荒诞的时局。
奥斯卡名义上的父亲是纳粹和日耳曼血统的坚定支持者,他代表的是希特勒口中高贵的德国。奥斯卡的舅舅是波兰人,全片则毫不掩饰他对奥斯卡母亲的贪欲和面对其父亲时的羸弱。而象征着但泽小镇的母亲,则在这两个男人之间不断徘徊,却终究逃不过毁灭的命运。
作为一个旁观者,小小的奥斯卡处在角落瞅着这些阴暗的人性,面对着这个荒唐的世界,我们也随着电影的进行,跟着奥斯卡的视角审视着这段荒唐的历史。
很少有人生来就反社会,但小奥斯卡是个例外。
奥斯卡和这个荒诞世界的割裂一直贯穿全片,从一开始他就躲在母亲的子宫里抗拒新生,他从骨子里讨厌这个世界,恨之入骨再贴切不过。
其实他也曾经憧憬过美好的亲情和爱情,也幻想过光明的未来,就像出生时他母亲许诺他的铁皮鼓一样,铁皮鼓当时代表的就是美好的期许和诱惑。
但成人虚伪和野蛮的私欲很快就让他看清了亲情和爱情的真相,纳粹荒唐又血腥的暴行让他对自己乃至这个社会和国家都感到绝望,曾经诱惑着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铁皮鼓在他三岁那年变为了他对抗这个世界的武器。
同样是拒绝长大,在笔者看来,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怀念童年的美好和纯粹,而小奥斯卡拒绝长大却并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他怕自己长大后会融入他们,丧失自己童年时对于成人世界的厌恶。
虽然身体停止了成长,但奥斯卡的心理却是无比成熟的,毕竟6、7岁就能和歌德神交,这绝不是一般天才所能企及的。
本片最戏剧性也是最讽刺的地方可能也就在这。心智成熟的奥斯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他终将成年。
在反抗自己父亲和情人时,他不仅操用着熟悉的铁鼓和尖叫,更是换上了象征成人的武器和姿态。
奥斯卡的亲舅是自己的亲爸,而他又是自己父亲儿子的亲爸,不知这是不是奥斯卡对于这个成人世界最直接的报复。
至始至终,奥斯卡都是一名时代的对抗者,但无论如何抵抗和报复,奥斯卡个人的命运在巨大的时代浪潮面前终究是微不足道的。
历史的洪流席卷着一切,从这点看,奥斯卡仅仅是一个连自己的命运也从未真正掌控过的孩子。
相比我们那处于世界中心为所欲为的童年,奥斯卡的故事实在显得太过凄惨和黑暗了。
影片结尾,德国战败,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一头扎进父亲的坟墓并重获新生,最终踏上了不知去向的火车。祖母一个人留在了但泽小镇,继续守候在那片荒地,烤着万年不变的土豆青烟依旧。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