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类似《罗马》,是一部非常文学化的黑白艺术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欧洲人民的辛酸历史。片中混合了捷克语、德语、俄语、拉丁语等多国语言,演员阵容亦是多国杂糅,但是,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是捷克人,所以,本片算是捷克电影。
虽然,本片入选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因为内容“大胆露骨”、“夺人眼球”,在文化圈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在国内影迷圈,热度很低,少有与之相关的新闻,算得上是一部很小众的电影了。对于像笔者以及各位艺(zhuang)术(bi)爱好者,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今天来聊聊这部电影。
被涂污的鸟是个意蕴丰富的象征,是诗化的意象,在这个简单的词语中,包含两个指向:一个指向涂污的人,一个指向受污的鸟。
有了这层思考,通过片名,我们就能感受到电影浩渺、梦幻的延申性:《被涂污的鸟》就像一只想象中的鸟,插上由两个指向组成的翅膀,在银幕中飞翔;由于两个指向方向不一,鸟的这双翅膀相互掣肘,不断撕扯、折磨着鸟,它疲乏无力、面目全非。
鸟在文学中,是个非常重要、常见的意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似乎人类的潜意识是相通的。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阮籍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向更高花。”——李商隐
“鸟迎着我们的头颅,一只血翅为它竖起......拒绝刻在树枝上的一切死亡,它敢于飞跃夜的屋脊。”——伊夫·博纳富瓦(法国人)
可以看到,鸟是坚韧的,在逆风与血泪中飞翔;鸟是自由的,为高尚的、形而上的理想振翅。
所以,鸟是纯洁无暇的。
当纯洁无暇的鸟被涂污,代表世界颠倒黑白,所有理想、信念都被碾碎,价值开始重估。
看吧,天空中不堪污秽重负的鸟,坠落大地,地上的人们,正在水生火热。
正如电影中,每个人遭受时代、社会、人心的多方位捶打,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所有人都沦陷在命运中不断挣扎,又不得不以道德文明做伪装,克制焦灼的情绪,变得冷静、残酷,看似正常的人都在自我压抑中隐藏着变态的一面,整个世界摇晃在崩溃的边缘,边缘的原住民们扭曲变态,奖人间演绎成地狱。
暴力、乱伦、血污、兽奸、娈童、战争、掠夺......电影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夸张激进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全方位的、动态的《地狱变》。
缤纷多彩的世界失去了色彩,就像樱花树下散落的花瓣,死亡孕育着新生——整个世界非黑即白,剥离了多余的现象干扰,将本质拱手相让,赤裸裸的呈现给观众。
这一切都通过主角“小男孩”的眼睛,以他的视角,展现出大人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反过来通过孩子的眼睛,一步步侵蚀他的神经,最终,他从一个受害者逐渐转变为施暴者,抢劫杀人,无恶不作。
被受污的鸟,鸟是现象世界中的一切生灵,自由、灵性;污秽是现象世界的非自然状态;而那个涂污者,正是一个个遭受苦难的人心。人心的不自由,禁锢着世界;塑造世界的,是人心。
这是何等残酷的世界,这是何等无奈的辩证,你又如何接受?
“Sickened film-goers brawl to escape premiere of Holocaust epic Painted Bird featuring brutal scenes of incest, rape and mutilation,” screamed the Sun.
至少老外自己都受不了,纷纷叫嚷着逃离首映。
《被涂污的鸟》的镜头表现、音效采集也非常惊艳。片中,台词寥寥数语,代之以留白丰富的镜头语言;镜头构图精巧,意蕴辽阔,有孤独、有热情、有宏大,也有逼仄,导演似乎是个平衡的偏执狂,你能在他的镜头语言中,看到方向截然相反的技巧被协调得极其匀称。
举个例子,在表现人物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转变、衔接时,通过将主体至于前景,以前景为中轴,缓慢旋转,直至客体缓缓出现在中景,或者远景中,再一个特写给到客体,主客的关系便交代的非常清晰明了;而上一个镜头是顺时针,下一个同类镜头就是逆时针,这种个人风格化的美学,在本片中非常突出。好的镜头运用,能抓住观众的眼睛,令人“不用思考”,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最理想的观看策略就是用眼睛而不是思考,本片优秀的镜头调度配合稀少的台词(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同理),令笔者的注意力完全摆脱了字幕,眼睛被充分释放,这种感觉,实属妙哉!
最后,做个总结:《被涂污的鸟》故事出色、主题沉重,跟随导演优秀的画面引导能力,我们仿佛置身处历史,穿梭在一个没有色彩,却又光怪陆离的诡异世界。这种感觉真是既恐怖又美妙。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