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印度电影,不是只有歌舞片——印度电影片单

    阅读数:10226 李喜儿 认证评论员 2020-03-05 收藏
    说到印度电影,大家可能都还带有刻板印象,总觉得印度电影都是一言不合就跳广场舞。实际上,这些年来印度电影无论在商业片的制作质量上,还是在主题思想的深度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例如2019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的悬疑犯罪喜剧片《调音师》,就因为扎实的剧作基础和不断升级的悬念,成为年度大热电影。
    而总体上说,印度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能尖锐地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带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思考性,这类作品让我们看到印度电影的“反骨”,善于用戏谑喜剧的形式,揭示印度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本文将提到的电影,剧情节奏上或许轻松搞笑,但无一不存在非常深沉的社会反思,以及对各种不公现状的对抗。今天就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不同类型的印度电影题材。
    一.对宗教的抨击
    实际上,印度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现代化国家,现在的印度GDP位于世界第三,过去26年的经济增长仅次于中国,稳超英德等欧州国家,军事实力是非联合国常任五国中最强的国家,常备部队人数世界第三,国防预算世界第六,核弹头总数世界第八。
    同时印度还盛产管理人才,比如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谷歌首席执行官桑德•皮查伊,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即使是人口,目前印度的人口和中国只差3000万。然而众说周知,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却至今未能摆脱宗教、种姓、性别歧视、殖民遗留问题的影响。
    一战后,英国殖民者无力压制印度人的联合反抗,于是提出了“蒙巴顿方案”,离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最终促使穆斯林集中地区独立建国,后来又进一步分裂。也就是说,现在的印度主要宗教为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则主要为伊斯兰教。对这段民族宗教分裂的历史,印度电影从未回避。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哑女小萝莉生于巴基斯坦,但因在火车行进途中独自下车,流落到了印巴边境。大叔帕万是一位生活在德里的虔诚婆罗门教徒(可视为印度教的原教旨主义),是阿努曼神(猴神)的忠实信徒。当他们相遇后,帕万克服各种困难帮小萝莉寻找父母,中途还认识了一位生活在印度的女穆斯林并与之相爱。最终,顽固的婆罗门教徒接纳了穆斯林,穆斯林世界的人们也热情地回馈了这位善良的印度人。
    “P.K.”的片名在印地语中有“醉汉”的意思,故事讲述一位外星人来到地球后,被抢走了遥控器回不了家,误以为地球人崇拜的神可以帮助他,但在参拜了各种宗教后,他越来越感到宗教信仰的荒谬,后来干脆开始挑战宗教权威。用爆笑喜剧的方式,直接炮轰印度最引以为傲的多神体系,对所有宗教的实质进行了拷问。上映时印度国内有教会认为有伤宗教情感而呼吁禁止这部电影,但没有获得最高法院的支持,公映后最终成为宝莱坞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
    二.对教育体制的反思
    印度社会存在非常严重的贫富和等级差异,体现在教育上就显得更加尖锐,在印度,教育是严重两极分化的,印度宪法规定,6-14周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学校教育,但直到2010年印度人均接受教育年限仅为4.4年,女性识字率不足一半。固有的种姓制度对教育存在深重的影响,上流社会重视教育,注意与国际接轨,孩子从小就学习英语;而社会阶层低的人大多说印地语,受教育机会低,阶级上升无门。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涌现出了很多对教育体制反思的电影,有些是从教育理念和思维出发,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观念;有些则直接反映了各阶层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的争夺与无奈。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一个八岁的小男孩,顽皮、好奇心强、总是犯错、有阅读障碍……是大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但实际上,他的脑中充满了奇思妙想,比普通人有着更强的想象力。因为在学校太格格不入,总是找麻烦,他的父母不厌其烦,将他送到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而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美术老师,老师善于打破固有规则,能够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耐心和关怀下,小男孩逐渐找到自己,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爱的传递。
    三个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是共处一间宿舍的好朋友,三人中的兰彻是一个反对套路教学、与众不同的学生,他对机械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和天赋,他甚至公然顶撞校长,质疑他的教学方法。另外两位则一个是拥有摄影梦的工科男,和家中一贫如洗的贫困男生。故事用倒叙的方式,从十年后两个好朋友一起寻找兰彻开始,展开对大学的回忆。
    电影用高级的诙谐感探讨了深刻的主题,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也具有对教育体制和人生选择的远见性思考,我们在学校一直被教育“生活是场赛跑,跑快点,不然你就被别人踩到”,但单纯地追求所谓“成功”并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找到人生的激情和热爱所在,才能实现受教育最终的目的。
    电影中,“等级”被鲜明地体现在教育上,在整个印度教育体制中,政府极其重视高等教育,尤重视培养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希望借金字塔顶端2%人口的力量,带动下面98%的平民,而平民则被囿于固有的阶层无力挣扎。片中的中产阶级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将她送入名校,正如米图所说的,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为孩子争夺教育资源的军备竞赛,也遭遇无数与他们一样不辞劳苦的父母……然而,令人绝望的阶级固化,仍是本片最扎心之处。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
    印度是一个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国家,这很大一部分也是受种姓制度的影响,而宗教也是使印度成为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的“元凶”,他们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灌输女性是男性从属品的思想。轮奸、遗弃女婴、童婚、一夫多妻……几千年来这些野蛮行径一直是笼罩在印度女性头上的阴云,从未因时代的进步而烟消云散。印度电影中也有很多直接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炙热》故事以三位印度乡间的女性为主体,一位是三十出头、守寡多年,被败家子儿子折磨的拉尼;一位是因为婚后多年未生育,经常被酒鬼丈夫拳打脚踢的拉荞;身为流浪舞团舞娘和妓女的碧琪丽。三位身处社会底层,早已遍体鳞伤的女性抱团取暖,终于在十胜节庆典时开车逃离,奔向未来无限的可能。
    这部电影的导演本身就是一位女性,电影既表现了令人胆寒的印度底层女性的恶劣处境,也细腻地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友谊,观众既是印度农村令人窒息的乡俗的旁观者,也是泪水与欢笑夹杂旅程的见证人。(暂无片源,稍后修改添加,目前链接为纪录片《印度的女儿》)
    一位曾经的印度国家摔跤手马哈维亚,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他希望生下儿子完成自己未完的冠军梦想,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破灭,却突然女儿有着惊人的摔跤天赋。于是,马哈维亚决定冲破传统,把女儿训练成摔跤手。片中的父亲带着严厉的男权色彩,他对女儿的训练几乎是一种残酷的压迫,然而这又源自他对现实的认识,在印度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不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女儿就只能接受早早结婚,成为男性附属的命运。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有热血幽默的喜剧情节,也有惊心动魄的竞技场景,主演阿米尔·汗完成人物从19、29、55岁的跨度,先拍完19岁的戏份,经过突击式增肥,一个月内增重几十公斤,完成55岁臃肿中年的戏份,再经过疯狂训练,最后拍摄29岁时健硕运动员身材的戏份,演员的敬业程度令人钦佩。
    小镇里穆斯林家庭的少女尹希娅怀抱音乐梦想,却遭到家暴成性的父亲反对阻挠,怯懦的母亲除了背着父亲悄悄满足她一些小需要,没有勇气支持她的梦想。于是伊希娅穿上罩袍,以“神秘巨星”的ID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唱歌视频,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甚至著名音乐导演夏克提也向她伸出橄榄枝,在夏克提的帮助和好朋友的鼓励下,尹希娅开始向自己的梦想慢慢靠近。
    故事简单,甚至有些套路,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依旧有动人之处。在片尾,尹希娅终于揭下面纱,象征着她开启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而尹希娅却说,在她心中,妈妈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
    文中的大多数电影都离不开一个名字——阿米尔·汗,这位著名的印度电影人出自一个有阿富汗血统的穆斯林家庭,是电影世家。他本人就是一位挑战宗教禁忌的身体力行者,米叔在21岁时爱上邻居女孩芮娜,但因为宗教问题遭到双方父母坚决反对,于是决定私奔,虽然后来离婚,和一位宝莱坞女导演再婚,但并不影响这段故事在印度传为佳话。
    米叔在电影中经常表达对底层人群、女性群体的关怀,他还专门开办了一档电视节目《真相访谈》,通过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的批判,真实地影响了印度社会的意识推动,为底层和女性群体切实地争取权利,他不仅是一位印度“国宝级演员”,更是具有深重社会使命感的“印度良心”。以下特别单独介绍几部阿米尔·汗主演的作品。
    《印度往事》故事背景是1893年英国军队入侵时期的印度,英国军队以保护印度各省的统治者拉甲为由,派兵驻扎各地,收取印度各省农民高额的租税。一位印度乡村青年拉凡,带领村民赢得与英军的板球比赛,并通过不断的斗争,迫使英国人取消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并撤出村庄。
    这部片打破了传统印度电影以爱情为主线的模式,加入厚重的历史背景,着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这部电影让米叔在多个电影节上获得“影帝”殊荣,并入围了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是印度历史上首次得到奥斯卡青睐的电影,一改印度电影在全世界人民心中“歌舞片”的刻板印象。(暂无片源,稍后添加更正)
    一位英国殖民时期镇压过印度人的英国警察,却被印度人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留下了一本记录当时状况的日记。他的孙女长大后,被日记的内容震动,独自来到印度拍摄关于那段历史的影片。因为资金有限,她来到德里大学招募学生演员,遇到了一群玩嘻哈的年轻人。没错,印度也有嘻哈。这群印度青年吊儿郎当,对于先辈的历史完全无动于衷,他们抱怨自己的国家,都想离开这个“垃圾场”。
    然而祸从天降,国防部长的腐败导致这群朋友中的飞行员Ajay遭遇空难,Ajay为了防止平民受伤而献出生命,政府高层却反咬飞行员,使他死后名誉受损。朋友的死唤起了这群年轻人的爱国热情,为了揭示真相,他们决定暗杀腐败官员,然后自首。游行市民被军队驱赶殴打,枪口指向了大学生们。在为国赴死的最后时刻,大学生终于感受到了先烈的英魂,为了不被奴役和必须寻求的真相,他们远隔时空,却并肩战斗。

    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人习惯于调侃印度,诚然印度仍然有很多奇葩之处,但印度电影,早已不容小觑。关注印度电影,也是关注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