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我已长大,却未停止成长…儿童节,一起在光影中体味各色童年

    阅读数:2841 掩口胡卢 认证评论员 2019-05-31 收藏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而童年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们乐于关注与探索的议题。在这些关于童年的电影中,成长总是其中最核心的主题。成长可能是沉重的、压抑的,也可能是奇妙的、欢乐的,每个人对成长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接下来的这些电影也展现着他们对成长独特的诠释。
      《少年时代》讲述了一个男孩梅森由6岁成长到18岁的故事,影片制作历时12年,跨越了梅森由孩提之时到步入成年的整个少年阶段,用年复一年积累下的影像,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而一个家庭的流落变迁也随之在银幕中徐徐展开。
      这部影片没有明显的故事线,也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唯有一条关于“成长”的线索贯穿其中,正是那些看似琐碎与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体现出成长历程的具象化。成长的主题之上又承托着关于时间的议题,随着梅森的日益成熟与父母的日渐衰老,影片捕捉并展现出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并通过与时代印记的结合,将梅森的成长轨迹放置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时间的流逝融入时代的变迁之中,令观众留下更深层的关于时光的思考。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而《少年时代》则是一部真正的关于“时间”的电影。这跨越了12年的影像无比真实地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通过视觉的方式诠释了出来,以最平和而波澜不惊的姿态,揭露了生活最真切的模样。从梅森的身上折射出我们个人成长的一小部分,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某种独特的共鸣。
      你是否想象过寄居在汽车旅馆、不知生父在何处、母亲靠行骗与出卖色相为生的童年生活?六岁的女孩穆妮便有着这样一个童年,但这似乎毫不影响她发掘着童年的乐趣,相反,她在这无比糟糕的生活环境中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童趣“乐园”。
      继用iphone5s拍摄的关于变性人群的电影《橘色》后,导演肖恩·贝克再一次将摄影机对准了那些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在佛罗里达州紧邻迪士尼乐园的一片地段,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汽车旅馆,那些社会的底层人物寄居在此处,形成了一片“低端”的社区。
      不过这一次,肖恩·贝克却将更多的关注点放置在了小女孩穆妮的身上。作为一个六岁的孩子,她与大多数同龄孩子都不同,不仅得不到适当的照顾与教育,身边还充斥着来自成人世界的欺骗、粗俗与不堪。
      但这些消极的因素都不是肖恩·贝克想要表达的重点,恰恰相反,这部电影充满了童年的奇趣与无畏,就像全片充斥着的那种鲜明而大胆的色彩。在穆妮的孩童视角下,她的世界是新奇而充满活力的,成年人世界的荒诞不经反而更加衬托出穆妮的童真。但即便如此,她也必须面对着成长,当儿童家庭管理局试图将她带走时,她第一次留下了眼泪,泣不成声地告别这片属于她的“佛罗里达乐园”。
      那些懵懂的情窦初开也往往发生在童年时期。就像《怦然心动》中描绘的初恋故事,《月升王国》也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间的“怦然心动”,只不过对于爱情,他们有着更加天真、也更加大胆的想法。
      一天早晨,新彭赞斯小岛的一名童子军学员山姆和小岛另一端家中的女孩苏西同时神秘失踪,引发了一场全岛搜寻,人们这才发现原来两人之间一直有着书信往来,而这次失踪是他们早就计划好了的一次“私奔”计划。两人一路跋涉,找寻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月升王国”。
      但当他们的计划被搜寻打破之后,这两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进一步地揭示出来。原来,山姆是一名孤儿,而苏西则与父母关系疏远,简言之,他们都缺乏理解与关爱,才导致了他们做出私奔的决定。所幸的是,这场冒险让所有人都开始学会反思,两个孩子也学会了以更好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整部影片笼罩着奇妙的童话色彩,在这个有些架空的世界观中,韦斯·安德森用他那一贯充满幻想奇趣与缤纷色彩的风格化叙事,将这场充满冒险的私奔叙述得甜蜜又可爱,仿佛翻开了一本童话书,或是打翻了一个糖果盒子,成长这颇显沉重的话题也被演绎得如此活泼生动。
      7岁的奥利芙生活在一群奇怪的家人中间,四处推销成功学却无人问津的爸爸、立下不考上飞行学院就不开口说话的誓言的哥哥、老不正经且患有毒瘾的爷爷、被同性爱人拒绝试图自杀的舅舅,以及被全家大大小小的琐事逼得歇斯底里的妈妈。
      就像片名所传达出来的一样,奥利芙是这个家中唯一称得上“阳光”的人物,虽然身材有些胖乎乎,但她却有着一颗想要成为美国小姐的心。因为种种原因,家人们不情不愿地陪同奥利芙踏上了前往参加“阳光小美女”选美比赛的旅程。
      奥利芙虽然是这一家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也只有她怀抱着一颗最纯粹与诚挚的心。路途充满坎坷,正是奥利芙的梦想引领大家坚持着向终点驶去,这些坎坷也反过来为这一家子的矛盾消解与相互理解提供了契机。
      相比于描绘单个人物的成长,《阳光小美女》则是更进一步,展现出一个集体的成长。它以奥利芙的梦想作为动力,驱使着全家与她一同成长。因此与其说是旅程让这一家人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不如说是奥利芙那孩子特有的纯真与活力弥合了家庭的心理隔阂,令他们抛掉了固执的成见,勇敢地为家庭欢呼鼓舞。
      这是一部来自伊朗的电影,它通过一个关于小鞋子的故事,描摹着男孩阿里的童年。
      阿里生活在伊朗的一个平凡朴素的家庭中,贫穷让他们不得不节约生活物资,从衣物到鞋袜都补了再穿、穿了再补。但因为一次意外,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躲避父母的责罚,他恳求妹妹保密,并试图尽一切努力帮妹妹重新得到一双鞋子。
      通过以鞋子这样平凡无奇的事物作为切入口,影片极富力量地揭示出伊朗那些贫困、底层家庭的生存困境,以及在困境之下小男孩阿里纯真质朴的性格与生活理念。因为不富裕的生活环境,他不得不早早地就成长起来,担当着生活的重担,呈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心智水平。
      影片从头到尾都流露着一种朴实而真诚的影像风格,故事格局不算大,却饱含丰富而生动的细节,并通过有着强烈纪实性的镜头语言与一层层情感的推进,带来令人动容的温情。
      《伴我同行》描绘了一场年少时的冒险。四个12岁的懵懂却有些叛逆的少年,相约前往户外进行一次“野营”,这是一次心血来潮但绝不会是充满欢乐的旅程,因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去到森林中,寻找一具同龄男孩的尸体。
      他们都属于那些同龄男孩中的“少数派”,他们的家庭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哥哥不幸逝世、父亲锒铛入狱、亲生哥哥的霸凌……家人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东西。于是这场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次预谋的“出逃”,四位少年从各自所处的家庭困境中逃离出来,结伴走上了“找寻自我”的旅程。
      四个少年们性格各异,有刚毅、有执拗、也有温和与懦弱,这些特质都通过这趟旅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未知且充满险阻的路途让他们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连接,也让他们从对方身上学到了许多。从最初的为了出名而策划出行,到后来誓死维护男孩尸体,并最终放弃作为而返程归家,他们俨然已经不是当初那些冲动而青涩的少年了。而到旅程结束分别之时,他们都若有所思地怅然离去,殊不知这是成长为他们带来的重量。
      童年也可能充满阴霾与压抑,对于那些成长于战争岁月的孩子们来说,尤为如此。路易·马勒便通过《再见,孩子们》这部影片,描绘着一段在战火中沉沦的童年。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一个犹太孩子波奈特因德军迫害失去了家庭,来到一所法国学校念书,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自己身份的秘密,并与来自富人家庭的孩子朱利安结成了好伙伴,得知波奈特的犹太人身份后,朱利安也帮忙隐藏着这个秘密,却没想到,来自成人的暴虐与残忍还是无情地侵入了他们纯真的世界。
      路易·马勒的镜头语言格外简洁利落,整部影片中的情感也始终是含蓄内敛的,却在平淡中蕴含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两个孩子之间的友情纯粹、自然,将这场邪恶的战争映衬得无比荒诞可笑。
      与其他影片有些不同的是,在《再见,孩子们》中,孩子们并非自发地探索成长,而是在战争的吞噬下被迫长大。就像它的另一个译名《再见童年》一样,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孩子们被迫背负着远超其年龄的生存压力,告别了自己纯真且无忧无虑的童年。
      最后,用《四百击》这部影史经典来结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它虽是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但也是对青少年成长心理探索最深的一部影片。
      13岁的安托万就像那些将要步入青春期的所有男孩一样,正处于叛逆的成长阶段,他被学校及父母认定是一个问题少年,逃课、偷窃、离家出走对于他都是家常便饭。成年人们只看到了他叛逆不羁的一面,却既不知道也不关心其背后的原因。父母关系的分离崩析、学校死气沉沉的教育氛围以及冷漠的社会本身都让他愤慨不已,渴望逃离。
      安托万的反叛是一种对成长环境的抗争,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孩子的他也十分迷茫,而迷茫便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他不得不面对成长的压力,同时他也必须自主地探寻着成长的意义。在这重压之下,他试图逃走,逃出严厉的社会,逃向辽阔的大海,但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无处可逃,而他那奔跑的身影却被永久地定格在了电影史上。


      这些电影里的故事或许与我们的童年相差甚远又或许似曾相识,但其中那份关于成长的体悟却是共通于我们人生之中的,也正是成长将我们的人生塑造得更加完整。不如以儿童节作为契机,去到电影中体味各色童年,追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吧。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