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分两种,一种是视觉冲击,一种是心灵震撼。前者多以血腥、化妆见长,后者则靠声音、气氛润色。类型特质决定了恐怖片很少有艺术性加分,对观众而言,看恐怖片就是为了寻求现实中没有的刺激,再往深一点,刺激过后带给人们的人文思考,亦是恐怖片的一大特点。《电锯惊魂》、《闪灵》......等等,满足以上描述的电影,实在太多了。
不过,《US》在恐怖之余,艺术性的表达也是一绝。本片由乔丹·皮尔导演且编剧,强大的艺术天分通过“电影”这个载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和电影的独特魅力——拍摄、构图、灯光、剪切、音乐——所有元素各司其位,运用得当,水准极高,具有文艺片应有的气质。乔丹·皮尔真的是个艺术家,用才华横溢来形容,是言正其实的。
本片的故事很有意思,它讲了个同一世界内的二元对抗故事。在电影中,人被分成两部分,肉身和影子(影子也有肉体),这些影子联合起来,走出地下,厮杀肉身,对抗世界。本以为这是个关于精神分裂的故事,恶灵并不存在,但没想到,这是个实实在在的玄幻故事。主角因为小时候接触了自己的影子,影子怀恨在心,找她报仇。
这个设定,和村上春树早期小说很贴合。“村长”在国内最耳熟能详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时至如今,全书的物哀气质和爱情悲剧依旧感动着许多文青。此时,村上还年轻,书中人物的二元性对立作为艺术理念,尚未以具体物象现形,随着作家渐渐成长,这种二元对立的理念原来越强,终于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爆发,书中主角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说是分身),吓得一夜发白,最后消失在影子世界。而影子世界的故事,作为《1Q84》全书的骨架,在2000年后发表。《海边的卡夫卡》,以及最新的《刺杀骑士团长》亦是如此。
可以说,他的小说其实就写了一个故事——二元对立。
乔丹·皮尔是个编剧,姑且可以看成作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作家和作家亦不同。但是,其艺术性理念总是相通的,二元对立作为哲学问题,也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US》的艺术性很大部分来自其文学性,而且,电影相比村上春树走得更远,上升到宗教人文的高度。
《US》在文艺的路上抛开了小资式自我满足和浅不触底的现实意义(说的就是你,村上),直面社会问题,它像一篇檄文,化作刀刃,剖开社会,直击政府。它是隐喻,更是攻击。就像片中影子们手持尖剪刀,追杀肉身,报仇过后,他们并不满足厮杀后的快感,而是走上街头,手牵着手,组成人墙,横跨美国,这个场景映照了电影开头。
在电影开头,导演借主角视角观看一则公益广告——Good Samaritans。1986年,600万美国人手拉手,组成人墙,队伍绵延千里,从旧金山金门大桥排到纽约世贸中心。活动目的是为了一起抵抗饥饿,就像一切公益活动一样,表面文章大于实质内涵。
Good Samaritans出自圣经,这里为了节约篇幅,不作展开,大意就是做好人的意思。这符合基督教一贯的博爱精神,只不过这种博爱只是美国人的特权,所谓的抵抗饥饿,也不过是美国人的小确幸。
事实是,在当时,就算是现在,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还活在生不如死的世界。这种无视第三世界的美好,是站不住脚的。它就像开在废墟中的美丽花朵,花的鲜艳无法改变世界的残酷,没有好土壤,花终究死去。片中高耸挺拔的世贸大厦,配合西海岸的金门大桥,支撑着人墙的两极,却在2001年倒在恐怖袭击下,梦醒了。有人幸福就有人痛苦,这就是最痛苦的二元对立。
这里,乔丹·皮尔有点像姜文,天赋带给他们的敏锐感知,令他们对各自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入木三分。他通过电影,隐喻美国社会。
在片头,通过文字,告知了观众美国废弃隧道的信息,这些隧道就是影子的处所,他们来自远离文明的地下世界。正如影子是肉身的倒影,地下亦是地上的倒影。肉身过着幸福的生活,衣来生手,饭来张口;影子则只能生吃兔子,茹毛饮血。肉身因爱情结婚;影子因肉身结婚而结婚。影子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肉身,自己没有选择,痛苦会积累,仇恨会叠加,影子终于忍受不了,号召所有受压迫的影子起而伐之,这剧情是不是有点熟悉?
美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异常尖锐,阶级的二元对立剑拔弩张,再看看主角一家的肤色,似乎全懂了。
如果你足够细心,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电影开头的四个长镜头正是对后续故事的总结,抑或说是预告。这种总分式结构,以及后续故事中诸多非线性镜头,作为补充,完善电影故事的“缺失”。这电影不适合去电影院看,看得不仔细,许多地方会看不懂、连不上。
并且,导演很喜欢“虚写”,通过蒙太奇手法,以镜头语言讲述故事细节。比如电影最后,主角addy一家干死影子后,镜头一晃回到主角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影子的地方。影子拖着主角到地下,扣在床上,自己换上主角的衣服,接着镜头又回到“现在”,镜头给到小儿子杰森,主角看着小儿子笑了。
可以发现,其实主角第一次接触影子后,作为肉身被替换在地下,成了影子,而影子成了肉身,活在地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主角一直惴惴不安,生怕大难临头,按照逻辑,就算接触了影子,影子也没有必要对肉身赶尽杀绝。结尾正好解释了这个疑问:因为影子假扮肉身,所谓影子对肉身的仇恨,不过是肉身被狸猫换太子后的不甘。
那么小儿子的镜头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小儿子其实也被替换了。结合小儿子“杰森”这个名字——它继承了恐怖片《十三号星期五》中杀人狂的名字。并且,小儿子中也喜欢带着恐怖面具,可以预想,这是在给下一部埋伏笔。当然,这不过是笔者的猜测,一家之言而已。
本片的惊悚度不高,但是对节奏的把控极佳,电影中段之后,气氛持续亢奋,有起伏无间断,配合本片高水准的艺术气质,实在是一部自成风格的恐怖佳作。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