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香港的鬼片如日中天,这在现在的年轻人心里,依旧留有深刻印象。该类片子有诸多特点,其中,搞笑的基因也是渊源流传。这次,可能是历史有过交集的缘故,BBC新剧《鬼屋欢乐颂》有点继承港片的意思,在鬼怪灵异里,融入搞笑元素,这对素来以严肃绅士著称的英国人,乃至英剧而言,算得上是新鲜猎奇了。
香港鬼片脱胎自古典志怪小说,有很强的说教意味,并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揭示社会的阴暗、人心的险恶,以及旧社会里,封建迷信的种种糟粕。这也很好理解,为何版图更为辽阔、历史更为悠久的大陆地区,没有产生这类电影,反而是香港这个被殖民的逼仄小地,将此类型片发扬广大。因为,香港不同大陆,没有经历那个大破大立的斗争时代,许多旧东西得以保留,通过文艺,走进人们的视野。
恰好,英国也是如此。光荣革命以温和儒雅,颇有绅士风范的方式,将这个国家带入工业现代化,却不像他的对岸邻居法国那样,破旧立新,打碎了很多传统。
你会看到,剧中各个不同时期的鬼,各自的言行穿着,符合他们那个时代的特点。他们共同生活在一栋年久失修的庄园里。90年代的政客自私狡诈、二战时期的军人雷厉风行、维多利亚时代的贵妇道德崇高,等等不一而足。鬼只是一个形式,事实上,本剧就是部集结了诸多英国不同时代人物的情景喜剧片,每个人个性鲜明,秉持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现代”这个舞台上,碰撞摩擦,产生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英国。一对穷夫妻四处奔波,为没有房子而发愁。就在绝望无奈之际,女主接到一个律师电话,得知自己将要继承一套房产,这是一套年代久远的庄园,主人是女主的远房亲戚,一个女勋爵。因为勋爵没有继嗣,女主稍微沾亲带故,房子就阴差阳错地归到女主名下。这当然是件喜大普奔的美事,用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话来说:开心的像一个农民孩子过继给大地主(大意如此)。
女主一下成了暴发户。
房子里的鬼们就不愿意了,女主的到来打扰了他们的清静,这他们哪能接受,得想个办法撵走他们。于是,一群老鬼开了场圆桌大会,一致通过“闹鬼吓人”的决议。不巧,计划失败,情急的“政客幽灵”,一把将女主推出窗,摔得她不省人事。事后,政客受邻居们批斗,女主也因此有了异能——能看到幽灵。
剧情安排上,颇有戏剧性,人物命运的大反转配合喜剧元素,让这种本该严肃的主题,反倒引人捧腹一笑,也提起观众的兴趣,使得人们期待故事接下来的走向。
但是,本剧的剧情深度不够、略显单薄(仅以第一集而言),除了荒诞不经的人物对话,片中似乎没有一个明确主题。期待后续发展能给人以新意,至少,笔者对每个鬼的死法和各自经历,期待有加。
该剧场景主要在室内,房子破旧、摆设精致,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拍摄时,主要以定框镜头为主,配合定景和定景间来回切换,尤其是多人物同时登场时的聊天场景。
该剧特效甚少,主要表现在“灵魂穿透”上。开场时,老女主人咽气后灵魂升天,以及剧中女主角穿过鬼魂身体,本剧不是特效片,对特效的要求自然也不高。
虽然场景很少,但是人物众多,这种情况很容易稀释剧情,这时,演员各自的表演就至关重要。
所幸,角色由《糟糕的历史》原班人马出演,喜剧表演极其出色,为故事的弱化增色不少。
马修·贝恩顿、西蒙·法纳比、玛莎·豪-道格拉斯、吉姆·霍威克,喜欢《糟糕的历史》的观众,对这几个绝不陌生,称得上是喜剧专家了。
片中,一堆鬼窝在家里,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苦役犯,浑浑噩噩、无事可干,俏皮话是他们面对无聊生活时唯一的乐事。而本剧的搞笑方式,正是靠演员对话撑起的。
本剧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剧情编排,都是标准的情景喜剧片。
这类剧,除了众人哄笑的背景音,几乎没有音乐渲染,本剧也是如此(除了没有笑声)。
唯一出彩的地方,是闹鬼时惊悚的音效。不过,相比真正的恐怖片,这种程度的瘆人音乐,实在有点捉襟见肘。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