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意大利人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戏谑酿成沸沸扬扬的DG事件,从而遭到中国网友的抵制。但同样有一个意大利人,曾用异国文化的视角拍出过无与伦比的中国史诗佳作《末代皇帝》,这个人就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遗憾的是,贝托鲁奇因癌症于今天逝世。这位一生执着于创造理想主义之梦的导演,是一代文艺青年的启蒙之师,在他的电影里,政治和性是永恒的主题,激烈的情欲和革命的浪漫,交织成炽烈青春里的迷乱与虚妄。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贝托鲁奇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末代皇帝》,这也是唯一一部被政府批准进入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虽然清宫戏泛滥,但与这部《末代皇帝》相比,基本都是横店和故宫的区别。
上世纪80年代,贝托鲁尼已经凭借《巴黎最后的探戈》跻身国际一线导演的地位,他觉得意大利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灵感需求,需要换个地方创作,于是把视线投向了中国。在《末代皇帝》之前,中国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大多是极度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上仿佛京剧里的白脸红脸一般简化刻板,但《末代皇帝》却用一种古希腊悲剧式的叙事体系,细腻地展现了一个独立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迷惘,贝托鲁尼评价溥仪的一生:“个人是历史的人质”,这非常恰当地概括了溥仪这个末代之君的人生枷锁,他及他的两个妻子,并非庙堂之上的空洞面具,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令人同情也深具故事性的命运。虽然贝托鲁尼钟爱表现青春的狂热,但对溥仪的着墨却更多地在他的中年时代,溥仪在婚姻中的挣扎,使一个皇帝形象变成大时代中渺小而真实的个体。
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画面质感和色彩运用上的极致,这除了贝托鲁尼本身诗性的审美气质外,还要归功于摄影师斯托罗拉,他掌镜过《现代启示录》和《赤色分子》,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在拍摄《末代皇帝》前,他制作出了一套色谱,用光来代表不同的生活,用色谱中的某一种颜色来代表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仔细观看影片,就会发现溥仪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一种特定的主色彩,基本遵循了红橙花绿青蓝紫的规律,同时光影运用随之精妙变化,勾勒出一个中国皇帝一生的起起伏伏。
在音乐上,请到了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这样的全方位顶级配置,使《末代皇帝》在1988年第60届奥斯上九项提名全部兑现,至今也是非常罕见的成绩。
当然,《末代皇帝》也被诟病过以西方化视角,只追求历史的神似,却不考究事实证据,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壮观和高度的艺术性,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使中国演员及中国式的电影审美走向世界。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