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惊声尖叫》不同的打开方式

    阅读数:1572 宅7叶 认证评论员 2015-07-17 收藏

       《惊声尖叫》电视剧基本沿用了电影的模式,在运用经典(老套)的恐怖片模式的同时,又设置了一个喜好恐怖片的角色,来不断吐槽这些桥段。妮娜的追悼会上,诺亚就像大家传输了一切关于恐怖片的生存要素。其中特别强调了,不能落单。然而,第三集诺亚的小女友就肾上腺素爆发,一个人勇敢地走出警局,直面凶手,之后逃跑又慌不择路,跑进死路。结果命丧警局屋顶。这里有两个经典(老套)桥段,一是凶手看到猎物无处可逃时,便用匕首划着铁栅栏,发出刺耳的死亡乐曲,难道没有更新颖的办法来表达凶手的喜悦之情了吗?还有就是诺亚也吐槽过的剧情,即使在穷途末路时,男女主角也要来一炮,因为恐怖之中带着浪漫色彩,观众最吃这一套。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莱利抓着手机半天都没有报警,反而和诺亚打起了电话,最后煽情地说道,我看到了我们的星星。

        而电视剧版《惊声尖叫》的角色设置也符合青春恐怖片模式,浪荡女,乖乖女,体育生,学者,瘾君子(貌似这个还没出现)。浪荡女必须先死(语出《林中小屋》),所以妮娜第一集华丽丽领便当。这跟电影不太一样,我记得电影里第一个先死的是个普通的女孩,只是普通地接到了凶手的电话,开始了关于恐怖片的一问一答。关于电视剧版的角色设计,电影《林中小屋》已经批判地体无完肤,总之乖乖女会受尽折磨活到最后,观众就好这一口没办法,即使是要吐槽,但只要颜值高,也就原谅了这些模式化的脸谱。况且,这些设置并不是恐怖片的通病,很多有名的青春类片子都是这么设置的,颜值高鄙视颜值低,体育生欺负书呆子的校园弱肉强食规则。

        所以电视版《惊声尖叫》也是以乖乖女艾玛来展开,除了开始意义不明的屠杀,后面两个人的死完全就是为了折磨艾玛,故意将蕾丝边妹子的死设置成自杀,让艾玛觉得妹子不堪网络欺凌而自我了断,让艾玛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第三集又让艾玛在布鲁克和莱利中选择。一切原因只是因为艾玛母亲的过去。这一点改变也是因为电视剧的原因,诺亚第一集说过电影是短暂的,而电视剧就要把事情全部摊开来说。作为一部变态杀人狂的电影,重点应该是放在主角一个接一个的被杀,而不是推理和背景故事讲述,所以纵观美国经典的杀人狂电影,凶手行凶的原因背景都是一笔带过,比如《恐怖蜡像馆》,《德州链锯杀人狂》,或者《电锯惊魂》。尤其是《恐怖蜡像馆》,杀人狂是没有什么台词的,只是用行为告诉观众,我就是喜欢做真人蜡像,而在主角一个个被追杀的途中揭示整个小镇都变成蜡像小镇的恐怖事实,最后又用了短暂篇幅交代了指路人也是恐怖家族中的一员。

    而电视剧就完全不同于电影,杀人只是每集短暂的调剂,更多的时间将放在为什么杀人和谁在杀人的问题上,顺带n个支线剧情,包括了主角们的三角恋,师生恋,同性恋,以及这样那样的小秘密上。虽然这部分的剧情常常给我一种《美少女谎言》的即视感,但这一定是错觉,毕竟大家的青春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说中国青春电影主旋律是,不堕胎不出国没死人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美国大概就是,不欺凌不上床没有肮脏小秘密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

    所以不能把《惊声尖叫》完全当做杀人狂电影来看,更加正确的打开方式其实是,披着杀人狂外衣的青春电视剧。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