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跨越时光的大多数和极少数——《傲慢与偏见》

    阅读数:704 ice_fork 认证评论员 2015-04-25 收藏

        ice_fork

        前几日上现当代文学课,老师问我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孙柔嘉和苏文纨算不算得上是现代女性。我说不算是,因为两者虽然知书达理然而用尽心计全身心想拴住一个男人,本质上来说还是婚姻和男人的依附,算不得现代女性。钱先生写下《围城》是在几十年前,《傲慢与偏见》则写在两百多年前,然而艺术典型的普遍性永远不会消逝在时光里,这些艺术典型只会被时光打磨得更加耀眼和引人深思。这种深思跨越了时光而显得十分讽刺,这么漫长的时光里,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评价,竟然还是时代话题。不论是钱先生笔下被婚姻和男性无意拴住的众多女性,还是《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为嫁富人家而削尖脑袋的众多姐妹,都跨越了时光,让我们反思这个时代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以及婚姻对女性价值实现的伦理捆绑。

         由于影片改编自名著的缘故,故事文本本身就占很大优势,也在更短的时间里集中了更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本片里这些对于自身价值和婚姻持不同态度的女性形象也得以更集中地归类体现。

        一,喧嚣而卑微的大多数。

       05年BBC的电影版把电影所能带来的美感和原著本身具有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一个长镜头加上背景声是典雅的古典乐,这样的意境里伊丽莎白的众多姊妹一一登场。典型人物要有特征性,有一个贯穿整个生命和所有活动的总特征,电影里虽然这些姊妹只是配角台词并不多,但是总特征刻画得十分明显,那就是喧嚣且卑微。说她们喧嚣,不是因为她们一出场就在追逐打闹,而是她们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皆为讨好男性和博人眼球,众姊妹想方设法打扮自己,又求权贵者办舞会以结交更多的军官。当然这个喧嚣而卑微的队伍里还有伊丽莎白的母亲和挚友夏洛特。其母的喧嚣和卑微体现得最为明显,丝毫不掩饰希望几个女儿攀附权贵的野心,甚至让大女儿在下雨天骑马去赴约以便感染风寒和贵公子多多相处,舞会上也竭力撮合女儿们和权贵结识。后来姊妹中的莉迪亚和贪图钱财的军官私奔,其母被达西先生定性为“失礼没受过教育”,而夏洛特则嫁给了伊丽莎白家小资产阶级的亲戚。值得玩味的两个情节是,莉迪亚和人私奔其母开始哭天喊地后来得知举行婚礼有了婚姻的形式后谢天谢地,连说“我嫁女儿了,天啊有人要她了!”以及,夏洛特要嫁给那个亲戚前来告诉伊丽莎白婚讯,不无悲伤地说“别评价我,我已经29岁了,他能给我一个家...别评价我。”

      在其母看来,女儿只要脱手嫁出去于人于己都是大成功,嫁给谁,婚姻实质如何,都不重要,婚姻的外壳,这个形式,才是成功的定义,以及一个女性,哪怕是自己亲女儿的价值最大化。而在夏洛特看来,婚姻的实质是什么也不重要,只是婚姻的形式能够提供安全感,于是结婚。

      一个是长辈上一代人的观点,她要下一辈结婚。一个是小辈人的想法,我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闭上眼睛想想现在这个时代,上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人的盲目而专断的婚姻观念,你没听过吗。逼婚相亲的,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吗。这些喧嚣而卑微的大多数。

      二,执拗而自尊的极少数。

      我说,伊丽莎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尽管她和我隔着两百多年的光阴。她的婚姻观来自于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对现存婚姻模式颠覆的希望。

      达西先生在舞会上出言不逊说伊丽莎白不够漂亮,伊丽莎白表示“就算他拥有整个郡我都不见得搭理他,更何况他只有可悲的半个郡”,后来达西先生对她情愫暗长,在雨中深情告白,然而她并没有因为一个富有的贵公子向自己求婚而放下自尊,她昂起头嘴炮模式全开抖落了达西先生以往的种种傲慢,虽然这些傲慢大多数来自于两人的误解,然而她并不以婚姻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实现的尺度。因为这种自尊执拗的婚姻观,在她不肯嫁给那位亲戚时被母亲在湖边追着打。

      从作品的历时性向度上来说,人物的行为及其结果,既:众姊妹和夏洛特顺从主流婚姻观,结婚了但都是不完美的婚姻(要么是撒谎贪财的军官,要么是人品长相都欠佳的亲戚);伊丽莎白反抗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历经波折终究寻得心上人,指向一个明显的价值认同:反抗者得幸福,顺从者冷暖自知。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我的姨妈,年过半百执意离了婚,自己一个人带上积蓄去上海旅游。一日家中长辈突然说,你姨妈就是太作,其实她能和你姨夫将就过的,他也就是会出去嫖。

      《傲慢与偏见》电影版上映10年后,电视剧版发行20年后,原著书本出版200多年后的现在,竟然还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这种典型人物跨越时光带来的普遍性让我感到讽刺和不安,思及不禁一阵寒意。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