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电影和犯罪电影经常构成交集,因为它们同样需要的足够复杂的题材。这种交集往往能够实现珠联璧合的正面效果。
而精神病犯罪题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病患特征在专业上的复杂性、剥茧抽丝的侦破故事线,以及情节反转的无违和使用,保证了该等电影的欣赏趣味。
在医学上,精神病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在电影中经常纳为题材的精神病案例主要是解离症(分离性精神障碍),这又是从属于精神病之下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解离症的发生率非常之小。解离症类型,包括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俗称多重人格障碍)、人格解体。以分离性遗忘为题材的电影,我想《记忆碎片》应该算一部(不敢确认)。对于分离性漫游题材,《伯恩的身份》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表现人格解体的电影,个人没有太多印象。至于以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较为经典的包括《搏击俱乐部》、《致命ID》、《神探》等。
在《记忆碎片》中,诺兰充分炫耀了自己对电影叙事和结构的技巧,他把相对并不复杂的故事线讲述得非常伟大。男一号因为意外罹患一种精神疾病,只能够记住几分钟内发生的事情,大脑处于不断格式化的状态,为此他通过借助纸质备忘录来把记忆储存到大脑之外,从而实现记忆的保留和连贯。诺兰通过切割、重组故事线,把男一号的病症直观的展示给观众,更通过男主角篡改自己设定规则时刻的黑化G点引爆了观众逻辑和情感层面的高潮。
《伯恩的身份》,内地译为《谍影重重》,又一个自以为是的愚蠢翻译,译者完全捉不到The Bourne Identity整部电影的重点所在,正是标题中Identity一词。电影从男一号丧失身份开始讲起,对他过去的经历、背景布下了各种铺垫,以伯恩寻回自己真实身份为故事线,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加上了正反两派斗智斗勇的经典动作片元素,打造出了一部悬疑电影杰作,也把分离性漫游这一专业术语以“最奢华幻灯片”的方式进行了讲解。
以多重人格障碍为题材的电影太多了,但必须提到《致命ID》。因为它堪称是一部关于多重人格的入门级教科书。在故事线上导演玩了一个花招:把多重人格罪案伪装为连环杀手罪案,最后再撕破这层伪装。当然,真正让本片在同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的是它的叙事手法,这是一部不需要回放、不需要逐帧暂停,只需要耐心坚持看到结尾就能够看懂的电影,可以把复杂的故事说的平易近人。
如果要寻找出一部华人制作的解离症电影,我只能搬出银河映像的《神探》。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银河映像作品。与《非常突然》的灵感闪现相比,《神探》处处处心积虑,设计感十足,立意就在于打造一部多重人格障碍题材电影的集大成之作,且不乏原创新意。在《神探》所建立的世界观中,精神与物质中间是否存在一个确定的界限,这一点是可以怀疑的。出于理解的便利,我们甚至可以简单粗暴的认定陈桂彬具有某种超能力,那种可以称之为闪灵或者什么类似的东西的超能力,即便如此,也不会降低整部电影的档次。最初我以为刘青云饰演的陈桂彬是男一号,但之后意识到安志杰饰演的何家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一号。从欣赏的角度,我建议初次观看的影迷,要区分两个故事线,一条是何家安的,一条是陈桂彬的,在这一新一老两个探员的眼里,对应着两个世界,何家安眼里是一个世界,陈桂彬眼里是另外一个世界。最终两个人的世界合二为一,完成黑化的那一刻给观众带来的是不啻于《记忆碎片》高潮时刻的震撼感。从表达角度,《神探》较之以前同题材电影的突破体现在,它不再是对人性进行隐喻,而是进行人性的具象化,对应在视觉效果上,《神探》通过多次出现的群像集,演绎了可谓意象之美妙到毫巅的境地。
以上作品基本上都属于主流商业悬疑/犯罪电影,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精神病题材切入,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展现的精神病世界各有自己的独特精彩。欢迎进入“精分片”的世界一游,但是,切记不宜逗留过久。
独自哥哥发起的原创影评自媒体,请多多关注支持: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