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简评克莱默夫妇

    阅读数:4869 jacquelinechung 认证评论员 2014-08-30 收藏

    还记得大一第一节英语阅读课上,那位有着BBC口音的美女老师推荐我们看关于家庭的电影,分别是李安先生的家庭三部曲,和《克莱默夫妇》。李安先生的三部曲早早看完,陆陆续续的也把李安先生其他作品看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是李安先生的特点和特长,这也是我认为李安先生最值得尊敬和欣赏的地方。对比起李安先生的家庭三部曲,

    罗伯特·本顿先生的 《克莱默夫妇》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才会成为第52届奥斯卡上的赢家。

     

    说起奥斯卡,不得不提因为此片而获得影帝殊荣的达斯汀·霍夫曼和获得最佳女配角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位演员毫无疑问都是无比优秀,对于霍夫曼先生了解不多,《克莱默夫妇》是我了解他的第一部作品,而他的另一部作品《毕业生》静静地躺在我第二个移动硬盘里好久了,一定要找机会看,毕竟他是当时的“好莱坞四杰”之一。梅姨不用说了,起码我父辈那一代都看过她的电影。只能说她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演员,我一直以为她的演技是因为时间的累积而变得醇厚,没想到在1979年时,刚年满三十岁的她,演技就如此收放自如,真的很难得。

     

    在镜头方面,第一次看的话印象最深还是长镜头,从电影一开始,小孩子起床,上厕所,爸爸上厕所这一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般电影的长镜头都是一直移动的,跟随任务的脚步的,而这里特别的是,镜头会有不运动的时候,小孩子上厕所的时候一直停在走廊的画面上。

     

    我想,《克莱默夫妇》能够引起轰动和共鸣,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当时正是美国妇女解放的高潮,而美国的离婚率也节节攀升,电影应该说是反映了当时的部分现实吧。由于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我也看了一些电影爱好者的影评,不少是认为这部电影是关于父爱的。没错,电影里面确确实实是从克莱默先生和孩子的角度去拍摄的,一步一步地表现了克莱默先生从笨拙到熟练地照顾孩子,虽然除了一次大事故,但父子的感情确实是不断增厚的。这也许是表达了单亲父亲照顾孩子的艰辛,也许是当时,甚或是现在,主旋律都是表现单亲母亲照顾孩子的艰难,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突出单亲父亲的努力和爱会更新鲜。但是我们可以把克莱默先生的遭遇普遍套在现代女性身上,那就不是一个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了,唯一不同的是现代女性也许不是单亲母亲,但也同样肩负着工作和孩子两个重任。没错,因为女权运动和女权意识,很多女性在结婚生子之后并不放弃自己的事业,然而很多时候家庭的担子更多地还是落在女性身上(传统上一直是女主内,无论东西方都是这样,而生理上母亲和孩子还是有着天然的纽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克莱默先生的那种情况:上着上着班,突然幼儿园一个电话打过来,孩子生病了,没办法,只能请假;不能加班,工作职能带回家里做,因为要接孩子放学;等等。因此很多已婚女性在工作上会面临职业前途的尴尬,很难再获得晋升,或者甚至因此而丢点工作。也许导演真的要在电影里表达单亲父亲的父爱吧,但是可能在无意中也道出了获得解放之后的妇女的困境。所以现在才会有了新的女权主义吧。

     

    曾经的我也是想过要在事业上做一个巾帼,拼尽全力,不让须眉,对于婚姻,更多的是保持拒绝的态度,孩子在我眼中也是负担。可是我在想,婚姻究竟是什么。婚姻是一纸契约,男的提供经济环境,女的负责生育后代本就是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但是从什么时候起,繁衍不再是人类的基本渴求和责任了?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安全,使我们寿命更长,因此我们要更高级的东西。我们要独立,我们要解放。很多女性,就像片中的克莱默夫人,在根本不清楚自己要怎样的情况下,结了婚,她或许没有考虑到婚姻生活会是这样的。因此她要离开,她要去寻找自己。结婚前本来就是要做好心理准备,两个人共同生活,就像是欧盟一样,是一个逐渐放弃国家主权的过程,直到最后融为一体,产生高于国家主权的机构。共识很重要,妥协很重要,无论在国际关系,还是其他任何关系里面都是这样的吧。克莱默夫人是任性的,她说走就走,说回来就回来。但幸好她是善良的,也是懂得放手和成全的人,因此才会有了电影最后的美好结局。而在现实生活中,在离婚案中比这丑陋的多得多。

     

    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李安先生的三部曲,也许是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吧。觉得自己欠揍了哈哈,写了接近1700字的影评到最后还是无法舍弃对李安先生的爱~)

    jacquelinechung@人人影视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