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思想改变世界——观《汉娜•阿伦特》

    阅读数:2319 飘雪又一年 认证评论员 2013-11-16 收藏


    许多人可能对汉娜·阿伦特其人不甚了解,但若说起她的老师海德格尔,即使不读哲学的人也曾听过其大名。萨特与波伏娃,海德格尔与汉娜·阿伦特,可说是思想家领域天造地设的情侣拍档。尽管名气不如前面一对,但成就和影响力却毫不逊色。本片作为人物传记片稍显沉闷,哲学家的故事本就不似艺术家那般多姿多彩。虽然加入了年轻时期汉娜与海德格尔罗曼史的描述,但重心仍是放在思想上。唯一带有浪漫色彩的海德格尔,在片中更像是一位误入歧途的大哲学家,通过汉娜的回忆,展现其个性的复杂。
    全片基调和拍摄手法均走朴素路线,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思想原本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和色彩。本片没有选择汉娜·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爱情作为主题,也没有选择汉娜逃离集中营的传奇故事,而是挑中了她一生争议最大的——参与艾希曼的审判挖掘人物。时至今日,网络百科和许多学者对于艾希曼事件的描述,依旧采取批判汉娜的立场,并为一位著名哲学家竟犯下这样的错误遗憾不已。结合片中的描述和对汉娜书籍的阅读,这一评价显得尤为可笑,但也真实地折射出人们对她观点的不接受程度。冲突是观察人性的最好方式,面对汉娜与众不同的视角,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也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思想主题。
    放眼整个哲学世界,能与汉娜·阿伦特一较高下的女性哲学家凤毛麟角。哲学家的思维本来就非常人所能理解,更不必说大部分演员的头脑不比常人好用,要把握这样的人物内心无疑十分艰难。曾获戛纳与威尼斯双料影后的德国女星芭芭拉·苏科瓦演绎汉娜·阿伦特一角。作为一个犹太人,汉娜拥有黑色的头发,略带中东色彩的容貌,而芭芭拉彻头彻尾的白人气质,外型实在与汉娜本人相去甚远。但她将女性思想家刚强而脆弱的性格矛盾、对真理的固执、对爱人的依恋等等等等表现得十分到位,证明了导演的眼光。
    汉娜是德国人,因纳粹屠杀逃亡至美国,而她的大部分重要作品也多是在美国完成的。而本片在德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德国人将此片作为上海电影节的开幕片,可见其深意。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希特勒逝去多年,德国人对纳粹的反思却仍在继续深入。无独有偶,我们的名导胡玫也在2010年将我国思想家孔子搬上荧幕。除去对孔子一生壮志未酬的描述,《孔子传》对其思想挖掘甚少,表现的孔子与其说是一位思想家,不如说是个穷途末路的英雄,颇有几分项羽的味道。尤其为了吸引观众强插进的“子见南子”一段,莫名其妙又毫无意义,纯粹为票房而已。当然《孔子传》在烂片林立的国内电影界根本算不上数,但与《汉娜》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发问:难道中国就这么缺乏思想吗?观众口味难道真这么庸俗吗?
    好吧我承认,中国人就是比德法人缺乏思想,从以前到现在都是。如果很多人因此喷我,就算我向汉娜·阿伦特致敬好了。德国和法国向来是思想家的重镇,其实加起来还没有我们几个省大,人口还没我们一个上海多,但是人家的一个二十世纪出现的思想家比我们几千年还多。即使是国人常常看不起的美国,也有像近代杜威这类的人物。而我们呢?除了千年外的孔老,有谁能称得上世界级的思想家、哲学家?古代人或许不懂得思想的力量,但现在呢?《汉娜·阿伦特》片中最出彩的就是她的公开演讲部分,“思考带给人力量,从而在邪恶发生前尽可能地避免。”倘若没有平庸无知的人们的推波助澜,许多邪恶根本不会有产生的土壤。有些人害怕不敢反抗,更有些人根本感觉不到邪恶的滋生。我国学者胡适也曾说过一句话,要帮助你的国家,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锻造成器。而思考,思想,比科学技术更能塑造人的灵魂。而今沉迷于物质的青年人,还剩多少有志于思考?尽管汉娜发表了精彩绝伦的演说,她的朋友汉斯仍不理解,甚至与她绝交。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尤其意味深长。思考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这亦是思考的魅力。真理越辩越明,或许广大中国网友除了谩骂,更能从思考世界中获益。


    相关讨论

    评论